6月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继续呈现全面下行态势,三个月期平均利率已降至0.949%,创下历史新低,中长期存款利率也全面步入“1时代”。
这波利率下调潮始于今年5月20日。当时六大国有银行同步调整存款利率,一年期定存利率首次跌破1%关口,引发市场广泛关注。随后多家股份制银行迅速跟进,6月更蔓延至中小银行。
大额存单作为曾经的“揽储利器”,也已光环不再。目前国有大行大额存单利率普遍集中在0.9%-1.55%区间,与普通定存的利差大幅收窄。以100万为例,3年期的利率从1.9%暴跌至1.55%,调整前每年能拿19000元利息,现在只剩15500元,3年少赚10500元。
全面下行,利率进入新低时代
上海退休教师张阿姨站在银行柜台前,手中的存单刚刚到期。柜员告知的最新利率让她愣住了——二十万元存三个月,利息不到500元。
她摇摇头,最终走向了隔壁的金店。“这点利息连水电费都不够付,不如买点黄金压箱底。”张阿姨的选择并非个例,2025年上半年的“存款搬家”潮中,居民存款减少了2.46万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最大降幅。
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发布的6月银行存款利率报告显示,定期存款利率继续呈现全面下行态势,三个月期平均利率已降至0.949%,正式步入“0字头”时代。
中长期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六个月期1.156%,一年期1.287%,二年期1.372%,三年期1.695%,五年期1.538%。
利率下调幅度明显。与5月相比,三个月期下降5.5个基点,六个月期下降5.6个基点,一年期下降5.2个基点,二年期下降5.6个基点,三年期下降1.6个基点,五年期下降3.5个基点。
这波利率下调潮始于今年5月20日。当时六大国有银行同步调整存款利率,一年期定存利率首次跌破1%关口,引发市场广泛关注。随后多家股份制银行迅速跟进,6月更蔓延至中小银行。
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调整后的存款利率基本一致,三个月期利率为0.65%,六个月期0.85%,一年期0.95%,两年期1.05%,三年期1.25%,五年期1.30%。邮储银行的利率稍高一些,六个月定期存款利率是0.86%,一年期是0.98%。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的挂牌利率和实际存款利率一般都有所差别,以建设银行为例,一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年利率是0.95%,而在手机银行上,50元起存的最高年利率是1.1%,比挂牌利率要高15个基点。该界面也标注了利率提示:将根据综合贡献、存期及单笔购买金额等情况,给予专属的优惠利率,以实际交易利率为准。
大额存单作为曾经的“揽储利器”,也已光环不再。目前国有大行大额存单利率普遍集中在0.9%-1.55%区间,与普通定存的利差大幅收窄。
以100万为例,3年期的利率从1.9%暴跌至1.55%,调整前每年能拿19000元利息,现在只剩15500元,3年少赚10500元。
储户应对,存款吸引力大幅减弱
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对储户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存款收益大幅缩水,显著降低了银行存款的吸引力,促使部分储户调整资产配置。
一些风险偏好较低的储户开始将资金转向其他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或投资渠道,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
还有人选择更为“激进”的方式。今年5月,北京一位大爷因嫌银行利息低,连续两天豪掷百万购买6斤黄金,引发金店老板报警。
随着存款利率优势的消退,国有大行理财经理的推荐重点也正悄然转变。“现在来咨询的客户,我们更多推荐R2级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约2%-2.5%,是同期定存的2倍左右。”一位国有大行上海分行的理财经理透露。
以40万元配置为例,若全部购买一年期银行理财(按2.2%年化收益计算),预期收益约8800元,而存入一年期普通定存仅3800元,收益差距达5000元。
不过,理财产品并非无风险之选。上述理财经理也坦言:“理财产品收益不稳定,可能今天赚50元,明天亏30元。流动性也有限制,部分产品每月仅5天可赎回,急用钱时可能‘卡脖子’”。
2025年将有多少定期存款到期?财通证券固收孙彬彬团队在研报中指出,以国有行披露的吸收存款到期情况进行估算,估算得到2025年全国定期存款到期规模约为89万亿元。以2025年存款到期数额增速外推,2026年全国存款到期规模约为98万亿元。
展望未来,存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
这种趋势对储户的财富管理理念提出了挑战。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靠定存“躺赚”的时代已结束,储户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资产配置,寻找更具收益潜力的投资渠道。
专家建议储户可采取多元化的理财策略:考虑配置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如国债、货币基金等;中长期投资者可适当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保险、黄金等避险资产也可纳入投资组合以平衡风险。
利率下行通道中,主动管理比被动储蓄更为重要。当3个月定存利率跌破1%成为现实,储户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财富观念,在安全与收益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对于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过程中,如何平衡息差压力和客户维护将成为重要课题。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认为:“新一轮存款降息有利于银行控制利息成本,但也会加大揽储难度,银行理财等低风险资管产品将迎来增量资金。”
房贷联动,LPR下调减轻还款压力
与存款利率下行同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在持续走低。
5月20日,1年期LPR降至3.0%,5年期以上LPR降至3.5%,均下降10个基点。这一调整直接惠及房贷群体。
以100万元贷款本金、30年期、等额本息的个人按揭贷款为例,房贷利率从3.1%下调至3.0%后,月供额将减少54元,总还款额(本金+利息)将减少1.9万元。
对于存量房贷客户,如果合同约定利率随LPR变动而调整,利息支出也会相应减少。不过具体生效时间取决于合同约定的重定价日——若重定价日为每年1月1日,需等到2026年才生效;若与贷款发放日挂钩,则可能较快享受降息红利。
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两个期限品种LPR均维持前值不变,符合市场预期,这也是LPR连续第二个月“按兵不动”。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指出,在出口拉动及前期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持续显效下,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5.3%,为实现全年增长目标打下良好基础。下半年GDP只需增长4.7%即可实现全年目标,压力相对可控。此外,从金融数据看,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社融累计新增22.83万亿元,同比多增4.74万亿元,社融增速维持在8.9%的高位,6月M1和M2增速均明显提升,金融数据表现良好也使得短期内政策加码的必要性不强。
温彬预计,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再度降准和降息的概率较大,届时LPR预计会跟随同步下调,呵护稳信用进程。考虑到银行息差压力仍大,后续也将着力“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更多关注非息成本压降,畅通利率传导。